出版:华社研究中心
主编:潘永强
ISBN:978-983-3908-44-8
出版年份:2019年2月
页数:269
售价:RM50.00
“政权顺利易手,民主尚未巩固,19位马来西亚专家学者,从本土视角出发,呈现重量级分析!”
马来西亚在2018年5月9日第14届全国大选,实现了1957年独立后的第一次政党轮替,对民主力量而言,这是意外胜利,对国阵来说则是突然败选。这次的政党轮替,不只为马来西亚政治掀开新页,也为韧性威权政体的垮台带来重要启示,对东南亚区域政治更是富有深远意义。
尽管如此,威权体制的遗绪、保守权贵的反扑、族群宗教的分歧、社会经济的鸿沟,都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得以翻转抑或修复,而公民文化培育、崩坏体制的重建、问责机构的再造,都需要时日去经营与形塑。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政权机构固然易手更替,但改朝不意味着换代,国人仍停留在旧威权下的社会矛盾之中。马来西亚民主巩固的成败关键和重要因素,包涵了族群政治幽灵、宗教神权巨兽、君主干政阴影;政治精英和普罗大众对民主的忠诚度;政府绩效以及多族群社会的社会分歧和不平等现象等等,若处理不慎缺乏敏锐,威权回潮的威胁将依然存在。
如何告别威权重新建国,将是未来二十年政治与社会各领域的最重要主题,同时也必将是一段艰难和充满阵痛的转型历程。面对不确定的转型挑战和未巩固的民主,本书邀集了19位学者与专家撰写撰文,深入剖析和解读2018年全国大选,题材涵盖各个领域,
包括民主转型、选举制度、政党竞争、族群政治、宗教动员、马哈迪因素、财经政策、区域政治、媒体传播、外交效应等多重面向,议题广泛,代表马来西亚中文学界和知识界对本届大选的第一手分析。
目 录
导言
潘永强 重新建国:未巩固的民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辑一:民主转型
1 潘永强 调适能力、精英互动、协商式转型:
马来西亚2018年大选
2 李泰德 2018年选区重划的政治影响
3 蓝中华 第14届全国大选政权和平移交的观察
4 黄进发 选举制度改革,做什么和怎么做比较可行?
5 叶瑞生 选举改革有望吗? —— 初探2018年大选后选举实务改革的路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辑二:政党政治
6 何启良 当前马哈迪政权的挣扎与局限
7 林宏祥 2018年大选后的马来政治:旧已破,新未立
8 丘伟荣 万宜之战:马来西亚都市伊斯兰政治角力
9 廖朝骥 马华公会党内改革分析(2014-2018)
10 王国璋 “大局”之辩: 微观与宏观下的2018年大选和华社
11 黄明来 大马一党独大政权的崩溃:是迈向两党制的过程,还是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辑三:社经变迁
12 孙和声 2018出现政权更替的经济解释
13 王德齐 第14届全国大选的征税政治
14 李龙辉 选举文宣博弈:谈社交平台这把双面刃
15 饶兆斌 第14届马来西亚大选中的中国因素
16 杨凯斌 希盟执政困境:不安与高期望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辑四:区域政治
17 陈泓缣 沙巴海啸如何成型?—— 2018年沙巴选举评析
18 吴益婷 砂拉越认同政治的多面向
19 庄仁杰 柔南转向:庶民生活与社经因素
【精选书摘】
马来西亚在2018年5月9日举行第14届全国大选,实现了1957年独立后的第一次政党轮替,在野的希望联盟在国会选举中取代国民阵线,赢得联邦政权,马哈迪再度出任首相,并在8个州属夺下州政权。
对民主力量而言,这是意外胜利,对国阵来说则是突然败选。这次的政党轮替,不只为马来西亚政治掀开新页,也为韧性威权政体的垮台带来重要启示,对东南亚区域政治则富有深远意义。
结构与个人因素驱动
马来西亚通过选举程序,开启民主转型的新里程,既是近年来政治经济变迁的结果,也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掀起“烈火莫熄”运动后,社会积累了长达二十年的政治与抗争能量所致。这趟民主转型其实走过漫长旅程,从2008年起历经三届大选,最终公民奋起运用选票,终结了掠夺型威权的盗窃统治(kleptocracy),为新兴民主迎来崭新的时代精神。
驱动马来西亚民主转型的原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政治精英发挥个人意志和能动性的背景。在结构上,威权政体虽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转型,却无法阻挡人们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就此而言,马来西亚的政党轮替印证了现代化理论的假设。
但是,在韧性威权的限制下,纵使社经因素为民主化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精英的分裂,也不足以摧毁威权政体。因此,体制内精英从党国威权出走,选择与反对党结盟,朝野宿敌在策略互动和博弈下,基于务实和利益考量,最后达成的历史性和解与协商,才为威权的垮台带来致命冲击。
转型可分为三个阶段
但是人们不应忽略,民主转型本是一个连续性的演化过程,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威权政体的终结,二是民主政体的建立,三是民主制度的巩固。马来西亚公民固然以非暴力和平途径结束了威权体制,但旧威权的幽灵与思维依旧盘旋在天空中,并未消散,而民主体制的新立或重建,仍然脆弱和尚未巩固。
政党轮替之后,只是代表朝野彼此的权力与位置互换,但新兴民主政体是否存续,民主会否崩溃而重回威权,尚在未定之天,必须胥视民主巩固的工程能否完成。
按照政治学者Juan Linz等人的说法,所谓民主巩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就是指社会上没有任何势力,会接受以违宪或非民主的方式去取得权力。也就是说,当社会上不管是精英还是群众,都认为民主是获取权力的唯一选择,人人都信守民主的程序和规范时,民主才算巩固下来。
就此而言,尽管马来西亚在2018年大选实现了政党的轮替,但威权体制的遗绪、保守权贵的反扑、族群宗教的分歧、社会经济的鸿沟,都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得以翻转抑或修復,而公民文化的培育、崩坏体制的重建、问责机构的再造,都需要时日去经营与形塑。
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政权机关固然易手更替,但改朝不意味着换代,我们仍停留在旧威权下的社会矛盾之中。马来西亚民主巩固的成败关键,其实有赖于如何壮大自由民主的力量,以克服和节制妨碍国家前进的三座大山:族群政治幽灵、宗教神权巨兽、君主干政阴影。
未摆脱崇拜强人心态
另一个影响马来西亚民主巩固的重要因素,则涉及政治精英和普罗大众对民主的忠诚度,而两者对民主规范的坚持程度,在当下之际都值得存疑。从过往的经验可以发现,国内仍有政党精英并非完全遵从民主信念,包括利用选举舞弊、毁灭竞争对手、诱惑跳槽和收买、煽动族群情绪等方式,试图影响和改变选举结果。
政党轮替后,巫统和伊斯兰党至今未有转型调整的准备,以扮演忠诚的反对党角色,而执政后的希望联盟,一些政党精英也未在党内民主上,表现出对民主程序的普遍认同与尊重。所幸的是,马来西亚的军队国家化处于本区域的较高水平,可以为民主起到护航作用。
而在群众政治态度层面,马来西亚人民的政治文化尚未摆脱认同威权和崇拜强人的心态。根据亚洲民主晴雨表(Asian Barometer Survey)调查发现,马来西亚社会虽然对民主具有甚高的偏好与向往(高于日本、台湾和韩国这三个东亚民主政体),但对强人政治、一党独大和军事统治的抗拒度,却远低于以上三地。
在历次调查中,国人对政府体制的信任度,也远高于日台韩港菲等周边地区,有別于民主巩固国家多对政府存有怀疑保留的现象。这显示马来西亚社会在民主政治价值上,还深受保守和专制传统的影响。
绩效也影响民主巩固
政党转替后,政府绩效也是影响民主巩固的其中关键。事实上,马来西亚选民对政府治理和经济改善抱有颇高的期望,目前执政的希望联盟在选前也作出甚多承诺。可是,环顾各个新兴民主政体的经验,民主化无法保证短期内可以促进经济成长,民主化后行政效率也未必增强,这些都将影响政府绩效。
社会力解放、国家权力下降,更会增加治理难度,一旦施政遭遇瓶颈,就会削弱群众对民主的信心和支持,最后不利于民主巩固。面对民主化带来的变局,新政府在启动改革议程时,务必在策略选择和优先顺序上,宜有战略眼光与高度,包括分阶段处理争议,避免同时间内引发不同利益集团的集体反弹。
在多族群社会,若社会分歧过大或充斥不平等的现象,也不利于民主巩固。在威权时期享有特殊待遇的群体,民主化后会担心利益受损而不安,长期受体制排斥的弱势群体,若渴望已久的纠正补偿无法到来,也会衍生焦虑不满。
从希望联盟胜选的社会基础来看,新政权虽然取得华裔和印度裔选民的绝大多数支持,但在最大族群马来裔选民中,仅有不超过三成的得票。新兴民主政府的政治版块有待拓宽,还称不上是全民政府,却需要在各族群利益之间平衡拉扯,若处理不慎缺乏敏锐,威权回潮的威胁依然存在。
2018年大选无疑是一次关键性选举,将深刻和长远地在马来西亚政治上留下烙印,如何告别威权重新建国,将是未来二十年政治与社会各领域的最重要主题。摆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段艰难和充满阵痛的转型历程。
面对不确定的转型挑战和未巩固的民主,本书邀集了十九位学者与专家撰写专文,深入剖析和解读2018年全国大选,题材涵盖各个领域,包括民主转型、选举制度、政党竞争、族群政治、宗教动员、马哈迪因素、财经政策、区域政治、媒体传播、外交效应等多重面向,议题广泛,代表马来西亚中文学界和知识界对本届大选的第一手分析。
本书顺利出版,有赖于参与此计划的所有学者专家,没有各方先进的撰文赐稿,本书不可能成形。此外,也要感谢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的支持,推动计划完成。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饶兆斌博士、中心主任詹缘端、优秀的编辑丁美凤,都在本书编辑和出版工作中,给予支持和协助,都要在此特别致谢。
(以上资料来源于华社研究中心、
《当今大马》2019年3月12日)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最及时的大马学术信息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