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冷的季节因你的关注而变得温暖
编者的话
又到岁末,最新的《学文》终于如期和大家见面了。
本期《学文》拖延了一些,但内容依然充实多元;在题材和作者上,也有新的开拓。“文史学苑”有两篇文章,都偏思想史,主题据古今两端,一论先秦韩非子与墨子的思想渊源,一是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乌托邦因素。“本地研究”则有三篇,有东马史研究的,谈白人拉惹布洛克在英国本土所遭受到的争议,属于历史学领域;又有以青云亭古庙的文献修复为个案,专谈古籍的修复与保存,属于文献修复学。另一篇是通过田野调查来分析半岛东海岸土生华人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主要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掌故丛谈”则有四篇,内容各有精彩,包括了吉打州乾隆古墓的发掘与调查、宽柔中学第一期毕业生的探隐、封面故事郑文胜事略、封底故事徐悲鸿与沈慕羽的邂逅等短文。其他的“学人自述”“书话”“学生园地”等专栏,也都是精彩的文章。这样看来,本期的主题涵盖面相当广,兼容了各类性质的议题。
本期专题“当政治遇上抒情:动地吟的诗歌美学”,尤值得推荐,主要是回顾马华文学史中轰动一时的特有文学演出——动地吟。“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三十年前的那一场动地吟,乃由游川、傅承得等几位诗人发起,以诗歌朗诵结合舞台艺术为表演形式,未料到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学演绎热潮,从开演以来就席卷了全马各地华校,煞成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本期这个专题分别由三位作者三篇文章组成,其中两人为动地吟的新生代参与者,畅谈他们的动地吟经验与情怀;主要的一篇则由本刊编委黄琦旺亲自操刀,回顾与探讨动地动地吟所发生的时代大背景,以及那个年代华社的苦闷与焦虑,因缘际会鼓动出这一场马华文化史上的壮哉盛宴。
《学文》于上一期的专题“二十四节令鼓”,还有2016年第八期专题“马来西亚的狮艺”,两者与“动地吟”一样,全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马华人社会所创发出来的文化创举,并且传扬至全马,形成一股文化浪潮。这三者艺术的同时并发,不能说是机缘巧合,而是有五一三事件及新经济政策推行以来的时代脉络与必然背景,可看着是七、八十年代华人文化醒觉运动的一部分,也可视为华人社会对国家建构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回响。《学文》先后针对这三个重大的文化现象作出专题探讨,正是本着一路以来立足本土研究的创刊宗旨。
最后,我们从作者群来看,这期出现了好一些新面孔,不少是还在在籍的研究生,却也都能上得了台面,显见本地学术研究队伍的强化,新一代渐露头角,实为可喜的现象。在本地从事学术工作很不容易,各方面先天条件的不足,外在环境的失调与诸多禁忌,都让本地学人走得更为艰辛。这期“学人自述”由陈耀泉执笔,读者可以从中窥看到本地学人的甘苦了。
诚然,2018年是个充满期待的一年。马来西亚经历了“五〇九变天”,以和平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首次政党轮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信本地学风会日益炽盛,学术队伍则日益壮大;《学文》也决不会放松,务求精益求精,致力于推动本地研究,期为学界提供一个最好的舞台。
《学文》编委会
2018年10月15日
目 录
文史学苑
1. “法”的概念与公共话语:韩非对墨翟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 郑国俊
2. 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乌托邦语言神话 /郑安茱
本地研究
3. 白人拉惹在英国本土的争议 / 杜振尊
4. 马来西亚青云亭文献的保护与修复——以《宝山亭公司厝修稅簿(1836-1872年)》为例 / 郑美玉
5. 吉兰丹巴西巴力土生华人的身份认同 / 陈耀泉
掌故丛谈
6. 吉打乾隆古墓的调查 / 李永球
7. 宽柔学校首届毕业生二题 / 张礼铭
8. 郑文胜局绅事略 / 曾昭智
9. 卿云灿漫立尊前——徐悲鸿与沈慕羽的古城邂逅 / 陈良
10. “舞狮王国”是这样缔造的——与陈忠兴谈狮情话艺 / 爱薇
专题:当政治遇上抒情:动地吟的诗歌美学
11. 动地(不)哀吟——在一条悲壮的诗意上求索 / 黄琦旺
12. 动地吟2017专稿:“动地吟”击鼓再来 / 王修捷
13. 那些喝不醉的诗人 / 周若鹏
学人自述
14. 我的学界历程 / 陈耀泉
书话
15. 《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序 / 廖文辉
学生园地
16. 苏轼“赤壁三咏”的情感意蕴 / 林诗敏
17. 苏曼殊小说中的情理纠缠 / 刘佳音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