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林韦地
(马来西亚)三三出版社
季刊
简 介
「一衣带水的马来半岛(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无论在地理、历史甚至是华文文学上原本就是一个共同的整体,从1919年至1965年,马来亚华文文学一直都涵盖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在内。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新华文学』的概念于焉产生。」(新加坡学者张森林) 新马分家后,两国的华文文学发展从此「各自为政」,鲜少交流。 这一期,《季风带》跨越长堤,来到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关注「新华文学」。除了论述新马分家后两国文学的发展,也谈新华文学在华语语系文学里的位置。马华诗人吕育陶评析新加坡年轻诗人孤星子的诗集,更是新马两地华文文坛难得的跨国和跨世代的交会。
关于刊名《季风带》
刊名建议:张锦忠、黄锦树;刊名题字:许裕全
黄锦树说:「星马在季风带,帆船时代都看风起航,不论是往返欧洲还是往返中国。我们的『文化』也受北方或西方之风影响」、「季风每年都来也是信诺的象征,和『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意思一样。」
《季风带》第九期
(即出)
专题:翻译
庄华兴 迟来的台–马文学翻译
张锦忠 说马来话的台湾/华马小说——谈《夜行:台马小说选译》
陈颖萱 天南地北来同行
——简评「跨域夜行」讲座兼谈《夜行》新书推介会(马来西亚场)
詹闵旭 翻译文化价值,而不只翻译历史
——谈《夜行:台马小说选译》
张锦忠 讲不讲马来话,没差——访问黄锦树
张锦忠 象是借来的语言,语言就是相遇——访问贺淑芳
吴小保 五三一文学运动:翻译、国语与团结
曾荣盛 诗与烈火莫熄
曾荣盛 译诗有感
李宣春 菜鸟译者忏情录
宋子江 回顾与盼望——略谈香港的中英双语写作
沙禽 「反诗」反的不是诗,而是粉饰
夏绍华 我的人生是一首诗——为何文字是一股深巨的力量
张玉芬 母亲 Mother
特稿
贝岭 与癌奋战的诗战士孟浪
——「《倾向》文学人文杂志编辑通讯」节选
小说
敦煌听雨 极限篇八则
黄锦树 忧伤马来亚之歌
子一 鱼
散文
非马 随笔两篇
猪脚妹 相遇,再分离
诗
刘谛 逆旅过客——热线辅导23年
游以飘 物化
吴龙川 春色
2018 第二季越创征文(诗)比赛作品
陈川兴 回到自己
无花 盗火者——他们终于站上历史课本,自撰目录
Lee Chin Seng(菓菓) 被自杀式运动
序跋
陈蝶 人生啊,你吃饱了吗?
——序许通元饮食散文集《舌挑新山》
李宗舜 我看到雪亮的眼睛
评论
叶福炎 我们的华文课:且说《季风带》专题「文学如何教育」
赖殖康 寂寞孤独得刚刚好——读薇达《剎那芳华》
林诗敏 孤独是人的背景音乐——读邢诒旺《背景音乐》
新秀特区
郑田靖 海的演讲稿
《季风带》第八期
【文学杂志观察】
05 黄琦旺——被书写的「文学」:想象50–60年代在地副刊与文学杂志
12 陈子谦——在疯狂和优美的尽头,捎点手信——香港文学杂志《字花》和《声韵诗刊》
17 叶福炎——台湾文学场域的运作:一个文学杂志的变迁观察
21 牛油小生——吹不皱一池秋水——浅谈现代诗论战与新华文学杂志《后来》
25 龚万辉——为作家缝嫁衣——回顾封面设计十五年
散文
30 刘放——财来财去自有方
36 许通元——上野银杏黄
39 海凡——雨林故事也是「人」的故事
47 沈国明——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宣言
诗
49 吴龙川——雷
51 许裕全——中年山路
53 谢明成——谈论一个女人——给刘霞
55 郑羽伦——关于时间
58 黄龙坤——宇宙
59 陈伟哲——鸟的记忆
60 锺可斯——我的恋爱世纪
62 黄远雄——清明走过墓地
63 萧曦——请相信我
65 游以飘——梦境
小说
66 翁民迪——婆娑娑婆
76 贺淑芳——赵小震草稿之一:无名蔓藤
80 戴晓珊——野蛮纪事
94 李天葆——梦花迷幻记:春灯会述异
越创小说比赛作品
105 无印旅人——红烧杏鲍菇
108 夏国文——梅菜猪肉
111 无花——风,离书
序跋
114 游俊豪——在场的现实
116 谢锡福——指间上的彩虹,一剪一刻动人情——序《因爱而剪》
119 黄锦树——回旋木马的终端——序张栢榗《青春口吃物语》
评论
124 林建国——散文与网的命题文
128 叶福炎——女儿,还是鱼?——许裕全《女儿鱼》的小说、文体与其问题
130 邢诒旺——这些年那些年,我们应邀赴约的言语
——《我们留台那些年》及《我们返马这些年》读后感
新秀特区
133 胡玖洲——日记
135 黄千瑜——悸动
136 陈洁慈——韶年
137 林雨恩——拼凑
138 邢诒旺——Heart of Gold:芙中2018诗歌创作比赛整体观感
封底扉页
无花——路边有人但不是行人
《季风带》第七期
【文学如何敎育】
06 缘起:我们的华文课 | 方美富
10 节选与改写:小学华文敎材的编选问题 | 郭史光宏
28 马来西亚独中华文课本几个问题商榷 | 黄欣怡
50 「诗」敎可能吗?——以国民(型)中学华文课以及敎科书作为讨论 | 叶福炎
57 阶段性文学敎育刍议 | 陈奕进
67 文学课 | 黄锦树
72 一九五八年的华文节 | 方美富
79 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古文 | 祁立峰
83 热情洋溢,不忘初心 | 倍佳福
【书评书后】
88 淡然的荒谬——读《南方少年与健忘老头》 | 韩丽珠
91 他人即地狱——《血泪渔场:跨国直击台湾远洋渔业真相》书评 | 梁育玮
94 香港诗歌入门:《渡 · 香港当代诗人十家》 | 郑政恒
97 简谈《高雄202》 | 陈官廷
【季风文艺】
100 升格之事 | 牛油小生
110 不见「人妖」的猎奇咖啡屋 | 许通元
114 中年——以前是我,现在是你 | 曾翎龙
116 吉陵镇没有——兼悼同乡某君 | 南洋客
121 寻找爱蜜莉 | 张贵兴
133 挽诗 | 张错
134 陈维彪诗展 | 陈维彪
138 鲎鱼标本 | 李有成
140 我只有写诗悼念您 | 李有成
142 墨宝 | 龚万辉
《季风带》第六期
同志文学专题
7 同道• 中人 —— 评许维贤《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 | 谢静国
25 逃亡、鬼魅叙事、倒退的时间 —— 序许通元小说集《我的老师是恐怖分子》 | 张光达
33 「我们」文学的感性与性启蒙 | 蔡颖英
38 我们都是玩具 —— 读骚夏〈玩具的房间〉 | 丁俊勇
42 恐同国度的彩虹交响曲 —— 读《有志一同:马华同志小说选》 | 林日锦
48 逆女 | 吴国豪
50 雅丽的同志魂?—— 浅谈同志文学研究的难题 | 叶福炎
54 为什么此刻我们该读吴继文《天河撩乱》—— 环绕2017 年《天河撩乱》的重版及其延伸 | 陈栢青
62 重服那方〈毒药〉:七年之后再回首 | 速水信介
如果花踪不再
68 花踪: 一场文学运动? | 黄锦树
79 展现文学奖的力道 | 张锦忠
82 如果花踪不办了 | 周若鹏
84 文学奖与作家识别机器 | 陈奕进
89 倘若花踪停办…… | 郑羽伦
94 一个名叫「花踪」的瘾,戒不掉 | 叶福炎
97 「如果花踪不办了」之天地人三篇 | 牛油小生
书评读后
106 城镇里的吉普赛 | 吴鑫霖
109 遇见孤岛少年的寂寞 | 陈官廷
回声
113 期待诗乐的复兴 —— 从鲍勃·迪伦到梁文福 | 陈志锐
124 我和文学奖,还有关于「文学奖」的一些随想 | 曾繁靖
《季风带》第五期
书展及出版产业专题
6 唤起阅读的初衷 —— 我对于台北国际书展的一点看法 | 廖志峰
9 独立书店的选书为什么都一样?—— 从台北国际书展的读者一问谈起 | 詹正德
14 台北国际书展转型关键:独立出版精神热烈挥洒 | 赖凯俐
18 台湾出版与书店的「独立」现象 | 沈嘉悦
22 书展还有什么意义 | 周若鹏
25 回温 | 毛伟俊
28 大河、我的梦 | 廖宏强
阅读马华
34 《列车男女》中寻找你的身影 | 蓝冰雨
36 致新山人 | 王子吟
40 人子一场,劫难来了不逃避 —— 读《从大丽花到兰花》 | 郑佳仪
44 《发现大马》读后 | 张善安
46 焦虑的风景 —— 读假牙诗集《我的青春小鸟》 | 邵韶韶
49 缺乏情节的小说 —— 浅谈《高雄202》 | 伍倩雯
53 《于是》—— 在孤独世界里,寻找同类的旅程 | 亦筠
58 读《消失了妳我的国》 | 曾佳琦
61 诗人与父亲 —— 罗罗诗集读后感 | 芳字裳
63 菩萨难写 | 吴国豪
66 说书人的定稿 —— 从《巫术掌纹》看陈大为的诗学理念与写作策略 | 陈奕进
书评读后
80 从老猫看大马出版 | 黄美锦
83 礼失求诸野 —— 香港文化的往事并不如烟 | 邝健铭
88 贺普与金洁儿及锺晓阳 —— 读《哀伤纪》 | 邵韶韶
回声
92 记黎紫书「马华本土,文学他方」讲座 | 陈川兴
《季风带》第四期
3 男人是花/张依苹
港澳新马诗评专题
8 诗与时代的忧郁—— 读李有成诗集《时间》 | 宋子江
14 乡音与手艺 ——《定水无痕:马来西亚潮籍作家诗选1957-2014》 | 郑政恒
22 末日·车厢·潮湿 —— 浅谈陈伟哲《末日有诗》 | 池荒悬
28 一段仍未完成孤独的流浪:我读木焱的《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 | 余少君
36 狗嘴里吐不出假牙 —— 废话诗与假牙现象 | 薛珞玬
40 廖伟棠和秀实 —— 略写香港当代二诗家 | 周德成
49 诗,写在恰到好处的距离 —— 读吴耀宗《逐想象而居》 | 陈志锐
52 光阴筛出的暴力与柔情 —— 读吴耀宗诗集《逐想象而居》 | 周昊
59 城市的召唤:80后澳门诗人新诗初探 | 叶福炎
63 本体夜凉如水 —— 简评关天林的第一本诗集 | 木焱
关于诗,我想说的是……
69 诗评:杨邦尼《删情诗:在我手中微软勃起》| 速水信介
72 读《寻家》,寻找不一样的吕育陶 | 郑羽伦
76 如果/尚未磨损: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者及其场域观察 | 叶福炎
82 这不是一本诗集 | 子凡
书评读后
92 「文学奖作品居然这么好看!」—— 聊黄丽群《海边的房间》 | 桦真
96 龙凤书到同志核心:跋《仰光》/《背光》| 许通元
诗与文学记忆
110 佳节思亡母 | 张错
112 LAPD 鎗杀了一个流浪汉| 张错
114 写张错| 李有成
《季风带》第三期
新华文学专题
05 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跨界交流:以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为观察层面 | 张森林
28 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学如何「小」?——我看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学与「小文学」| 李嘉敏
36 彷彿有光—— 关于《光海迷航》| 林仁余
39 魔幻的语言震撼 | 董农政
42 相遇,福尔摩沙的呆囝仔 | 黄浩威
46 北纬一度的忧郁 | 吴易叡
51 印记 | 吕育陶
55 关于新华文学 | 林高
读后之必要
68 《我们最幸福》—— 美好生活的崩塌 | 林悦
72 顺便笔记《雍正皇帝》的口水 | 杨善勇
79 刘庆邦《闺女儿》—— 从矿工细腻的笔触看乡村女性的命运 | 叶欢玲
《季风带》第二期
2016年11月
09 「重勘马华文学批评之匮乏」专题前言 | 张锦忠
011 评论文字之匮乏 | 黄锦树
15 哈玛星书简:马华文学批评与匮乏 | 张锦忠
19 马华文学的读者缺席 | 叶福炎
22 马华文学评论匮乏的一代 | 伍倩雯
26 评论的荒野,或评论的草原? | 朱宥勋
29 关于「没有论述」:一位台湾文学研究者的观点 | 詹闵旭
31 马华文学批评之匮乏或贫乏? | 熊婷惠
36 论「马华文学批评匮乏论」与《蕉风》 | 张锦忠
47 写于《高雄202》出版前夕 |郭史光治
52 修炼马华小说术——浅析梁靖芬《五行颠簸》 | 黄子扬
60 杨氏古来——读《古来河那边》有感 | 邵韶韶
63 换取的风景:读黄锦树《雨》 | 子凡
72 《医生,so what ?》读后 | 陈芃莒
74 无所事事也大有可为 | 沈志祥
78 关于「真正的马华文学」——回应叶金辉的商榷(修订稿) | 黄锦树
季风带(创刊号)
2016/01/01
在马华文坛「论述断层」论战之後,
一本旨在打破僵局丶「建构论述」的文学阅读杂志《季风带》突起,
意欲形塑「一起来聊书」的氛围。
创刊号作者阵容鼎盛,论述颇有可观。
大师:张景云丶张锦忠丶黄锦树丶陈大为及王德威
学者:方美富丶回回丶张森林
文青:邓观杰丶牛油小生丶冯垂华丶陈奕进丶邵韶韶丶郭史光治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