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作者:范若兰 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ISBN:978-7-5668-2554-4
印张:21
字数:412千
定价:95元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20世纪30年代前后新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关注重点是华人妇女的移民、教育、经济参与、社会参与和婚姻家庭生活状况,她们对新马历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一时期华人社会的性别关系变化。本书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口述史、社会史、移民史方法研究新马华人妇女移民规模与模式,华人女子教育发展,华人女性经济参与、抗日救亡与华人妇女解放运动,华人婚姻家庭变化,并在新马华人妇女与闽粤妇女的比较中,探索移民妇女流动与变迁的轨迹。
作者简介
范若兰博士,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东南亚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南亚政治、性别、宗教与族群关系,代表作有《东南亚女性的政治参与》(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暴力冲突中的妇女:一个性别视角的分析》(时事出版社2013年)、《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马来西亚史纲》(第一作者,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伊斯兰教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初版 序言
导 论
第一节 缘起
一、 被忽略的华人妇女史
二、 为何研究新马华人妇女史?
三、 为何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华人妇女史?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评价
一、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研究的发展
二、成就与问题
第三节 理论、分析范畴与方法: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研究
一、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史
二、 社会性别对华侨华人史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史料介绍与综述
一、 中国有关新马华人妇女的史料
二、 新马本土有关华人妇女的中文史料
三、 有关华人妇女的英文史料
第一章 妇女南渡: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性移民高潮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与新马移民政策变化
一、 持续增大的推力: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
二、 逐渐消失的拉力: 30年代新马经济状况
三、 英属马来亚移民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移民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女性移民模式与经历
一、 女性移民动机与模式:主动、依附与被动
二、 人在旅途:妇女南渡的经历
第三节 新马华人人口构成的变化
一、 性别与人口构成
二、 性别与方言群
三、 女性人口增加对华人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女子教育:社会性别变化的基石
第一节 新马华人女子教育的发展
一、 早期新马华人女子教育
二、 30年代华人女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性别与教育
一、 英文女校与华文女校
二、 华文女校个案研究
三、 华文男校与华文女校
四、 社会性别与教育差异
第三节 教育的影响:社会性别变化的基石
一、 提高新马华人女子教育水平
二、 培养以女教师为主的职业妇女
三、 提高华人女性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章 自立与养家:新马华人妇女的经济参与
第一节 华人妇女行业分布与职业拓展
一、 华人妇女的行业和职业变化
二、 30年代华人就业妇女行业和职业分布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 华人职业妇女工作状况与个人感受
一、 吃苦耐劳的女工
二、 为数不多的专业女性
三、 新环境下的传统女性职业
四、 被色情化的新女性职业
五、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与阶级
一、 社会分层与流动
二、 社会性别与职业和阶级
三、 走上抗争之路
第四节 华人妇女在新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华人妇女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贡献
二、 华人妇女对锡矿业和橡胶业的贡献
三、 华人妇女对服务业的贡献
第四章 社会参与:华人妇女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一节 华人妇女运动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一、 新马华人妇女运动的兴起
二、 30年代前期华人妇女运动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国家兴亡 匹妇有责: 华人妇女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一、 建立各级和各类妇女组织
二、 募捐
三、 宣传教育
四、 不同妇女群体的筹赈作用
第三节 国家、民族危机与华人妇女
一、 妇女解放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相结合
二、 一次充分的政治动员
三、 新马华人妇女运动的特点
四、 妇女社会参与与社会性别变化
第五章 暗流涌动:新马华人婚姻家庭的变化
第一节 传统与变革中的婚姻家庭模式
一、30年代新马华人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
二、华人妇女挑战父权和夫权
二、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环境与观念变化
二、 殖民地法律的推动
三、 解决家庭婚姻纠纷的机构
第三节 主妇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一、 不同阶层的主妇
二、 主妇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性别:不平衡的变化
第六章 流动与变迁:新马华人妇女与闽粤妇女之比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新马华人妇女与闽粤妇女:横向比较
一、 两地女子教育比较
二、 两地妇女经济参与比较
三、 两地妇女社会参与比较
四、 两地婚姻家庭比较
五、 两地妇女生育健康比较
第三节 移民社会特征与妇女地位变迁的诠释
一、 移民社会
二、 城镇社会
三、 殖民地社会
四、 性别比例失衡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再版后记
后记
当我完成本书的最后修改时,正是2003年的五一劳动节,此时广州已进入潮热的春季,灿烂的阳光当头照着,让人丝毫不觉得这是春季,只感到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我站在窗前,望着中山大学校园内一片红霞般的凤凰木、冠盖如巨伞的榕树和树叶墨绿的芒果树,不禁想起北方的春天,想起行走在我的母校西北大学时那春风拂面的感觉,想起看到花草长出娇嫩的绿叶时的欣喜。
我从事妇女研究已有十多年,说起来,还是在西北大学读中东史研究生时的一个偶然机会使我接触到妇女研究,身为女性,我一下就对妇女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结合我的专业,我研究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妇女,研究阿拉伯妇女运动,从中得到很多启发。1994年我到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随之转到东南亚社会和妇女。我在妇女研究领域耕耘了十多年,为这一领域奉献了我的努力,同时,我也从妇女研究中得到力量和人生依托,她使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妇女不平等的地位和处境,认识到妇女独立、自尊和自强的重要性,使我能从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我的人生观念和自信自尊得以重塑和升华。
对妇女研究的兴趣召唤我选择战前马来亚华人妇女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尽管这是一个学术积累和资料积累都十分薄弱的领域,我还是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能确实推进新马华人社会和华人妇女研究,本书就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现在这本书能问世,我要感谢很多帮助过我的师长,首先要感谢业师余定邦教授。多年前我初到东南亚研究所工作时,就得到他多方指导,自师从他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他为我的学业和论文修改耗费了很多心血。在业师严谨学风的影响下,我的治学、思维和表述都有所提高,这将成为我今后做人和治学的基础和动力。
我还要表达对妇女学研究界学者的感谢,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历史系鲍晓兰教授长期从事妇女史研究,她们惠赐大作,关心我的论文写作,并提供机会让我参加妇女史研讨会和课题研究,还为我指点社会性别研究中的“迷津”。本书能以“社会性别”切入马来亚华人社会和妇女研究,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们的指导。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特别感谢我的好友、香港中文大学统计学系宋心远博士,她利用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按照我提供的书目为我借了大量国内找不到的书籍,没有她的无私帮助,本书将逊色很多。我还要感谢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赖雅英博士惠赠大作,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黄贤强博士和陈丽园博士生为我复印多篇论文和人口普查资料,广东省妇女干部学校的屈宁和高丽老师允许我使用尚未发表的新加坡女归侨口述录音,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刘昭瑞教授、龚佩华教授、高教所张建奇博士提供相关书籍,香港大学博士生张振江代为复印报纸。
我还要感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李国梁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的周聿峨教授、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袁丁教授和汪新生教授,他们参加论文答辩,并提出宝贵意见,对我进一步修改本书颇有启发。
东南亚研究所众位老师给了我各种帮助。潘一宁博士、黄云静博士、喻常森博士关心我的学业,并提供不少帮助。资料室的林明点、张勇平和徐丽辉老师为我查阅资料提供许多方便。在此,我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寻访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口述历史档案馆、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也向这些不知名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能够出版,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侨史学会资助出版经费,感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林晓东女士将本书列入“侨史研究丛书”,感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主编张秀明女士,她为本书出版花费了不少精力,还要感谢中国华侨出版社编辑的认真负责。
这本书,是我多年从事妇女研究的一个总结,是向师长们献上的一份薄礼,也是向同仁同道捧出的一块引玉之砖,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范若兰
2003年5月于中山大学
2005年5月再记于中山大学
再版后记
本书是在《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于2000-2002年,用尽了我的洪荒之力,修改后于2005年出版。书虽出版,但一直觉得有诸多遗憾,一是华人妇女的资料还不够丰富,尤其是新加坡之外的妇女资料比较单薄;二是许多殖民地档案没有看到,尤其是华民护卫司报告。
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转而研究东南亚伊斯兰教、东南亚女性与政治,但对新马华人妇女研究一直关注。有关新马华人妇女的资料较之过去更容易搜集,尤其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将战前的报纸、校刊、会馆纪念特刊等扫描上传,这些数据库为我们远距离上网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方便,只要下功夫查找,华人妇女资料不再是零星的,而是海量涌现。当我的其他研究工作告一段落,我决定修订这本书再版。修订版没有改变原书的基本框架和观点,主要是增加新资料,改正谬误,修改部分表述和分析,调整部分段落结构,增加更多图片,以使新马华人妇女史更加丰满。
本书能够修订再版,纳入“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特别感谢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提供经费,暨南大学出版社鼎力出版,感谢冯琳编辑的认真负责。
范若兰
2018年9月中秋
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插图精选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