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亭将于3月9日(星期五),8时正在青云亭戏台园区的亭主厅举办第二场讲座。本次邀得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缘端主任主讲。分享主题为“雪隆地区华人传统佛道两教(1850-1960):以影像资料为视角”。
设立于吉隆坡的华社研究中心(简称“华研”)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先后出版了三册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移山图鉴》。所收集的影像、地图、信函和证件等历史文献不下一万件。内容涵盖早期历史、经济、文教活动、社会与宗教生活,以及政治活动变迁。丰富的内容重现了有别于官方历史的雪兰莪和吉隆坡华人史。其中不少图片来自民间,罕见又珍贵。
在众多影像图片之中,有关精神信仰的教派、庙系、宗教活动到早期的丧葬婚俗的图片也十分丰富,足以自成一个系列。詹缘端主任将透过这一系列的历史图片说故事。
《移山图鉴》之“宗教与礼俗篇”序文写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人类不能理解人生苦厄的缘故、悲喜的由来,所以形成不同的宗教与信仰。”对于十九世纪及以前离乡背井的华人移民而言,在艰苦和不确定的环境里,人们尤其需要依托於更坚定的意志,来感受生存的力量。于是,随着华人集聚和经济活动,庙宇、信仰活动遍及城乡,不期然地成为地方历史的侧写。
【 重点内容 】
听众将在这场分享会上了解到“仙师爷庙”、“谭公庙”与华民主动参开埠、建设与教育的关系;“真空教”的起源及为何会流传到东南亚,以及为何会成为道教支派特出的一支,分布在华人新村和大小城镇;还有“三一教”的渊源,及其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和“朝圣”之旅,等等。
在佛教方面,早期的观音亭或观音庙是雪隆诸佛寺的大宗,无论佛寺或道教斋堂也奉祀观音(马六甲观音亭街也似乎有诸多观音庙亭坐镇的情景)。为何在佛教衰退的年代,观音信仰依然流行于一般民众?《移山》研究与编辑团队在梳理了各寺庙的渊源之后,提供了一个说法。
在本土神方面,马六甲豆腐街有会长高的大伯公。在雪隆也有一尊有“衍生迹象”的大伯公!除了分享这些精彩图片之外,詹主任将与听众谈谈“拿督公:特殊的本土神;是道教或是民間信仰?”。
历史,是一种消失的状态;但,很多时候历史也是未来问题的答案所在。所以,历史留下了画面,也要留下故事,更需要来者的倾听。
期待各界朋友的到来!
入场免费。欢迎出席者先在青云亭脸书(Facebook)留言订位,或发讯息至017-2393605,以便主办单位掌握人数以便妥善地安排场地。
# 订位者请留下:姓名/ 人数
【主讲者简介】
詹缘端
华社研究中心主任兼研究员
学术专业:历史(尤专业於中国古代礼器)
服务单位:华社研究中心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是以自强不息、对华人的政、经、文、教领域付出代价来维护其利益、推¬动发展和开拓空间。华研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83年于槟城召开的大马华人文化大会,并¬在1984年成立”全国华团文化工作委员会”以设立一所资料研究中心为重点工作。在华团的努力之下,”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在1985年元月宣告成立,并于同年9月15¬日正式开幕。1996年,为反映其对研究之优先重视,华资的中文名称改为”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简称”华研”),使它名正言顺地扮演民间研究机构的角色。(摘录自华研官网)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最及时的大马学术信息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