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的海葡萄。 廖章利 摄
翠绿的海葡萄。 廖章利 摄
中新网南宁11月16日电 (廖章利)“合适的水温对海葡萄的生长至关重要,在室内24-26℃的水温条件下,海葡萄长势最好。”近日,在广西工作的马来西亚华裔海洋科学家叶俊颉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发现。
叶俊颉展示他培育的海葡萄。 廖章利 摄
叶俊颉思维敏捷性格开朗,给人阳光的印象。来广西工作前,叶俊颉在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婆罗海洋研究所工作,专注于海草的修复技术和规模化移植研究,拥有丰富的潜水经验。2020年1月初,叶俊颉通过申请“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以下简称“东盟杰青”计划)来到广西南宁,在一家海洋科技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主要探究长茎葡萄蕨藻(俗称“海葡萄”)的生长与水温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珊瑚与海藻的混养技术。
叶俊颉观察海葡萄长势。 廖章利 摄
在叶俊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天台,看到了几排水族箱,里面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海葡萄,它们有着浑圆剔透的绿色球状小枝,宛如一串串微缩版的绿葡萄。叶俊颉介绍,海葡萄是一种蔓生海藻,原产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以及日本等地。海葡萄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适量食用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风湿症等疾病的风险,东南亚国家民众常常把它做成沙拉鲜食。
海葡萄还可以生吃?面对记者的疑问,叶俊颉采摘了一把海葡萄,清洗干净后径直放进嘴里吃了起来。在叶俊颉的鼓励下,记者也尝试了一串。海葡萄咬破后有一种“爆浆”的感觉,无论外形、口感和味道都很像鲑鱼卵。这也是有些餐厅用海葡萄来代替鱼子酱得原因。
经过几个月的室内培育和养殖实验,叶俊颉得出结论,海葡萄的生长对水质和环境因子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水温对海葡萄的长势都有很大影响。
叶俊颉把水族箱人造海水的温度控制在24-26℃的范围内,为海葡萄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一次,由于周边变电器故障,实验室经历了为时一天两夜的停电,水冷系统无法启用,而当时正是闷热的夏天,海葡萄有被“烫熟”的风险。叶俊颉急忙和同事商量对策,想出了把冰块加到水里降温的方法。接下来,他不眠不休地观察海葡萄的动态,直到恢复供电时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叶俊颉表示,发展海葡萄养殖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是因为鲜食的方法最能为食客保留海葡萄的风味和营养,但在目前保鲜技术的限制下,海葡萄采摘后最好当天食用,这就要求海葡萄的产地必须接近百姓的餐桌;二是因为在海里生长的海葡萄容易遭受污染,而且腥味较重,而人工养殖的海葡萄可以保证品质和口味,可以控制海葡萄营养物质的含量。目前,叶俊颉所在的企业正在与其他机构对接海葡萄产业化养殖事宜,在不久的将来,广西人的餐桌上有可能多出海葡萄这道美味。
除了海藻之外,叶俊颉持续着进行海草的相关研究。在考察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他发现,这里的海域生长着一大片健康的贝克喜盐草,它已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列为濒危海草物种,在马来西亚极为罕见。
叶俊颉表示,自己很快适应了广西的环境,毕竟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似。他说,自己和广西人一样喜欢酸辣的食物,尤其钟爱螺蛳粉。来到广西后,他体验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只用带上手机就可以出门购物。叶俊颉笑称,如今走在街上,几乎没人认得出他不是本地人。
今年12月底,叶俊颉在广西进行的“东盟杰青”计划科研项目将结束。他打算回到马来西亚后,继续与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申报科研及保育项目,并与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院校共同开展海草和海藻的相关研究工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