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星期五晚上8点正,在青云亭亭主厅举行的“揭开甲必丹世纪之谜”将由庄钦永博士(新跃社科大学研究员)、阮湧俰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为听众朋友细述两位被遗忘了数世纪的甲必丹身份之谜,透过两位甲必丹的事迹,打开1600至1700年代“嘛六呷”(马六甲)华民历史的画卷。
第一讲: 蓝苑郑氏族谱:探讨Notchin和郑芳扬的身世之谜 / 阮湧俰
第二讲:马六甲华人甲必丹曾应葵:一个被历史遗忘了三个世纪的人物 / 庄钦永
特邀嘉宾华社研究中主任 詹缘端主持讲座会。本页宣传,背景图片取自网路。由于十六世纪的东南亚华人社会与明朝实行海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本次讲座展述的内容便是从1567年隆庆开关的漳州月港开始。故,特选这张明代远洋贸易图做背景。.
众所周知,“甲必丹”是协助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管理侨民的首领。在荷兰人殖民马六甲时期,华人社会先后有十三位侨领出任甲必丹职。较为马六甲人知晓的,莫过于创建青云亭的郑芳扬,以及捐献三宝山的李为经和倡建宝山亭的蔡士章。
根据日本学者日比野夫的研究,马六甲第一位华人甲必丹并非创建青云亭的郑芳扬,而是一名叫做Notchin的小商人。除此之外,世人对Notchin(庄钦永:荷文档案写为Nootsian)是何许人?在“世袭”观念浓厚的旧社会里,Notchin与接下来创建伟业的郑芳扬、李为经等甲必丹有没有关系?这些疑问随着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阮湧俰于2015年到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文苑村进行田野考察找到《蓝苑郑氏族谱》之后方逐渐清晰起来。
另一位,连姓名都“未详”的甲必丹,在“失踪”了三个多世纪之后,新加坡研究新马华人史资深学者庄钦永博士在二十年前从典藏于英国国家档案局的一卷The John Scattergood Paper里头发现一位名Chan Jamqua的曾姓嘛六呷华人甲必丹与John Scattergood商业往来的书信。当时由于缺乏其他中文史料文物考证,庄氏无法断言这名曾姓甲必丹是何人。直到2013年收藏於青云亭储藏室的两块雍正年间木匾重现,这一名被庄钦永博士形容为“被历史遗忘了三个世纪的人物”的姓名、身份和事迹,经抽丝剥茧才被一一揭开。
喜爱历史故事的朋友,青云亭再次与你相约2月9日,星期五晚上8点,在青云亭大戏台旁的亭主厅共享知识飨宴!
【主讲人简历与著作】
1. 庄钦永
1971年,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语文与文学系毕业,后负笈澳洲国立大学,师从柳存仁(1917-2009)、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二教授研习东汉安帝历史,获文学硕士学位。回新后,先后任职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19世纪马六甲、新加坡华人史,特别是华文碑铭之收集与研究。
2003年,得南洋理工大学全额博士生奖学金,在周清海、郭振羽两位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2006年,考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研究员,至2009年7月提交辞呈。现为新跃社科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兼任研究员,专治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中文出版业、汉语新词语晚清翻译史。
相关马六甲史的著作有《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及多篇论文。
2. 阮湧俰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2013级博士生,研究领域主要为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华人甲必丹、华人碾米业、华人族谱等课题。相关论文有:〈吉打客家籍甲必丹与华人方言群社会的互动——以戴春桃与罗启立为 个案〉,拉曼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月(指导老师: 张晓威博士)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的发展〉,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聂德宁博士)(正进行中)。 期刊论文则有〈吉打华人甲必丹戴春桃社会角色之研究〉,《政大史粹》,第 21期, 2011年 12月,页 1-26;〈马来半岛华人甲必丹的制度演变〉,《史汇》,第 16期,2012年 12 月,页 75-98;〈马六甲华人甲必丹李为经生平事迹补遗——以《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 为依据〉,《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15,页 59-70;〈东南亚明朝遗民使用“龙飞”之动机考证〉,《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研究》 (已获刊登,暂未出版)。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最及时的大马学术信息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