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供奉拿督公,一般是在屋外建立小神龛,里头安奉牌位和香炉,有者也为拿督公塑像,也有以树头、土堆、蚁窝等为拿督公灵神所附而焚香祭拜的。当然,也有祭祀“科拉迈”(Keramat)的模式,而这种膜拜方式,更接近于原初的拿督公崇祀,反映了南来华人的“入乡问俗”。
“科拉迈”(Keramat)是一种混合了伊斯兰元素的圣者或圣迹崇拜,在华人南来时期马来社会已有的民间泛灵信仰。华人的拿督公崇祀既有延续在地马来人原有的“科拉迈”模式,如膜拜(早期的伊斯兰)圣者墓地,也有按华人的土地神信仰而来,内容比较复杂。
玻璃市加基武吉山脚下的拿督公庙,居民可来上香拜拿督,也可以带钓竿来钓河鱼。
乡郊地带的华人住家,多会在屋外立小神龛来供奉拿督公。与人们拜天公的神龛挑高离地不同,拿督公神龛是贴着地面的,一般以红色为主色调,但在一些住宅区,拿督公神龛会以所奉拿督公的区别,而髹上红色、绿色、白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的漆料。有些住家的屋外供奉了不只一座拿督公神龛,众神龛一一髹上了不同的颜色来区别,显得五彩缤纷。但是,一般常见的拿督公神龛,华人信仰中的吉庆红依然是主色调。
而在苏门答腊岛印尼棉兰市见到的拿督公崇祀,却几乎是白色的,如2018年5月,我们经当地人指引下,来到一处典型的“拿督科拉迈”(Dato Keramat)访察。那是当地几代人崇祀的拿督公香火,其百年“科拉迈”即油上了白漆,而神龛式的拿督公虽然不都是无形象,但一般多以一片白色的墙面来代表拿督公,白墙前方则供上香炉。
什么时候拜拿督公?
在马来半岛,人们例行祭拜拿督公的日子,是落在每一周的星期五。当然,就跟家里供奉的神明一样,每日例行上香是少不得的,但供奉华人神祇以初一、十五为周期,这例定日子会比平日更慎重地供以清茶、水果等,平日则只是上香而已。而拿督公则以周五为例定周期,除了上香,还会供以特定的祭品,市场上也会因应这一信仰周期,销售的咖哩黄姜饭比平日来得多了一些。
至于棉兰华人,甚至是印尼华人的拿督公祭祀,则以星期四为每周例定的上香日;那些赶不上星期四香期的,也会在隔日的星期五前来。我们到访的那一天是星期五,香客稀稀落落的,在拿督公“科拉迈”负责看管的女士以亲切的“槟城福建话”与我们交谈,她说,如果昨天过来,就会看到很多人来上香了!
类似这样的“科拉迈”,据老槟城回忆,说早期的峇峇、娘惹社群或闽南漳州府的三都人氏,都会到乔治市的几处拿督“科拉迈”进香,祈求生活平安及健康,或是许愿让自己家人摆脱一时的病苦,然后在“科拉迈”旁的架子或树枝上吊挂红纸、红布包扎起来的小石子,以此向拿督公许愿。隔了一段时日,愿望达成了,就会如约带上咖哩黄姜饭、槟榔石灰、土烟栳叶等祭品前来还愿。到了后来,坊间赌风吹起,也有人专程向拿督公上香求灵字,许愿还愿如仪。只是,乔治市的这些拿督公“科拉迈”膜拜点,如今多已成为老城市民的旧忆,但在马六甲海峡彼岸的邻国,香客却还是络绎不绝。
延续去年的棉兰行程,今年年头,我们在大北马地区的霹雳北部、吉打、玻璃市继续寻访华人的拿督公信仰,除了没看到华人社会拿督公崇祀的“科拉迈”模式,其他如土堆、蚁窝、树头、牌位、塑像等,都有所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浮罗交怡一座香火鼎盛的拿督公庙,按信众迭代相传的说法,该庙享祀香火百余年的拿督公,是一七兄弟组合。这百年老庙原本挨着河岸而立,经时间推移,庙旁已不再是河了,但原本矗立在河岸边的鳄鱼神拿督,依然在原地享祀香火。庙祝告诉我们,信众到庙里向拿督公倾诉,要是碰上穆斯林祈祷时段,往往得不到回应,得等附近清真寺祈祷结束了一会儿,才有神明“在家”聆听信众心声。此外,人们如要以咖哩黄姜饭来答谢神恩,只能请友族同胞代为烹煮,才符合神明要求。若非如此,便是对拿督公的不敬了。
由此可见,华人在延续自身的信仰与崇祀方式的同时,也极尽地“入乡问俗”:既按自身的方式来敬祀,也尊重地方上的禁忌,这是早期先贤“生活在他方”谋求和谐的一种民俗实践方式了。
棉兰市香火传之久远的“科拉迈”拿督公,例定的上香日,香客络绎不绝。
路边偶见之蚁窝型态的拿督公崇祀。
华巫友谊的象征
华人来到马来半岛扎根,在延续自身文化与传统的同时,也在生活中接触及适应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在玻璃市州的边境小镇加基武吉,当地人告诉我们,一座山脚下的拿督公庙里供奉着两尊拿督公,其中的一尊是华人拿督公:“祂们生前是好朋友,华裔老人经常来找拿督闲话家常,先后逝世后,地方百姓把两人都奉为拿督公了。”
文化差异不一定构成隔阂,异族也可以结成坚固的友谊,并且以香火的方式传沿给后代子孙。
拿督公是土地神?
华人信仰中,不管是住家、寺庙或会馆,多数是在室内供奉地主公,而在户外另立神龛来祭拜拿督公。此外,在建筑工地、胶林、厂房等作业场所范围内,也都能见到拿督公神龛。人们在工作场域敬奉拿督公,但义山却依然以福德正神(大伯公)为守护神。而玻璃市马泰边境一处义山入口却是供奉拿督公的专门庙,这是因为庙的周遭是胶林,义山在胶林深处,显见拿督公庙是依胶林而立,与义山是区别开来的。
那么,拿督公是土地神吗?拿督公与土地公究竟是同是异?
一般的理解,拿督公是“番地”的土地公;在华人的信仰中,拿督公的职能其实要比土地神来得复杂,而且按不同社区的信众需求,往往出现不同的职能,光是土地神的片面认知,其实不足以涵盖拿督公信仰的。
拿督公与土地神堪可比拟的,是祂们都是地域性神祇,不像妈祖、观音、关帝等广为信仰的华人神明,不管是在大江南北还是海内外,人们相信他们祭祀的,都是同一尊神或菩萨来受祀。而土地神或拿督公信仰虽然普遍,但不同的地方各神其神,拿督公不同于土地神的是,土地神多是一尊或夫妇一起享祀,即土地公配土地婆,而不同地方的拿督公却有不同的组合:祂可以是一尊或两尊拿督公,也可能是组合性的六尊、七尊等。按此而言,拿督公要比土地神还来得复杂了。
原本河岸边的鳄鱼拿督,如今河已填了,拿督公还在原地。
(作者杜忠全,单位:拉曼大学中文系)
(原載《星洲日報》2019年6月9日《快樂星期天》特刊)
马来西亚研究资讯Informasi Pengajian Malaysia 爱生活@爱大马